為了緩解停車難的問題,近日,深圳市交委透露,將選取部分路段作試點開展路邊臨時停車收費,同時已制定機械式立體停車場(庫)近期建設與年內試點計劃,將選取停車矛盾突出的10個項目為試點,爭取年內實施。
今年兩會,深圳市人大代表秦鋼等提出了支持建設機械立體車庫解決深圳停車難問題的建議,提出深圳要探索多種合作模式,有效吸引社會資本,充分發(fā)掘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間資源,建設機械立體停車設施,簡化審批程序,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完善停車收費政策。另外,針對立體車庫投資較高、回報周期較長的問題,建議深圳政府對社會投資建設立體車庫給予資金補助,可按建安成本一定比例補貼,或按建設立體車庫的類型、泊車位數(shù)量和建設地點等,進行一次性補貼。
根據立體停車庫“向上向下要空間”的建設思路,一般在地面停車位相對緊張的區(qū)域會更受歡迎,比如前期規(guī)劃不足、后期停車需求暴漲的老舊住宅區(qū),以及短時停車需求集中的醫(yī)院、學校、軌道站點、公園景點等,都是立體停車庫建設的熱點區(qū)域。然而,目前國內對立體停車庫的接受度不高,車主擔心立體停車庫難停車,不安全或容易刮擦,而建設者則對投資收益和回報周期有所顧慮,這也是目前國內立體停車庫市場發(fā)展較為遲緩的兩大主要原因。
對此,深圳市人大常委經濟工委委員、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迪蒙智慧交通CEO向雋表示:“目前,中國立體停車庫建設技術已相當成熟,用更少的土地面積提供更多的停車位,體現(xiàn)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設思路,理應全面、大力度推廣。”同時,向雋也分析指出,智能立體停車庫加入了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能夠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地幫助車主停車,只要維護得當,并不會存在人車安全隱患。對投資者而言,創(chuàng)新投融資方式,包括政府設立專項基金、鼓勵PPP模式、研究設置配套增值服務增加收入來源等等。
從智能停車管理設備供應市場來看,目前大多數(shù)廠商不具備車牌識別、視頻檢測終端等核心部件的開發(fā)能力,限制了其針對客戶特定需求的個性化開發(fā)能力。業(yè)內部分領先的智能停車設備企業(yè)具備較強的軟硬件底層研發(fā)實力、個性化開發(fā)經驗和豐富的客戶資源,開始從單純的智能停車軟硬件提供商向“智能停車設備+大數(shù)據+云平臺”全套解決方案及服務提供商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