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廠商和渠道商都逐漸以服務商的形象出現,這是市場發(fā)展的必然。主要表現為,無論是廠家還是渠道商,創(chuàng)新的比重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即要么有別人搶不走的核心技術,要么有更好的服務,要么有自己的專利,無論是哪種,都必須要有其中一項,如果什么都沒有,那么必須要把服務做到極致和精致。例如,中小型安防廠商,在面對一線廠商的擠壓和競爭時,要圖生存,就必須在專項業(yè)務上有自己的特色。
無論最終能成為哪種角色,廠商和渠道商都要想著去創(chuàng)新,或者去不斷改進自身的服務體系,這兩者必須具備其一,如果都能做到,那就無所謂是廠商還是渠道商。例如,在國際上赫赫有名的蘋果公司,他們的產品是軟件,所有的硬件產品都是代工生產,難以超越的核心技術是其成為行業(yè)老大的基礎,從未停止過的創(chuàng)新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不斷輸送新鮮的血液,而他們的創(chuàng)新服務和客戶體驗也做到了極致。在安防行業(yè),渠道商同樣可以提供一站式的全系列服務,構建自己的專屬服務體系,多點多面的全省覆蓋,比廠商的服務做到更快更好,自己收獲的市場空間也會不斷擴大。
對于廠家自建渠道,每一個渠道商都應該明白,當初選擇牽手的時候,就應該做好廠家自建渠道的心理準備,面對這種情況,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內功練好,才能和他們同臺競技。渠道與廠商本身就是一種合作關系,也是以后總利潤價值的存在,如果廠商不自建渠道,則很難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所以一定會自建,如果渠道商自己在每一個區(qū)域都有自己的店面,服務體系也足夠完善,那么廠商不可能再來自建渠道。從廠商的角度來講,自建渠道的成本要大很多,要在不能保證回報率的情況下再去花費三到五年的時間去經營,所以,廠商自建渠道也從側面說明渠道自身的努力還不夠。不努力的渠道商肯定會被淘汰,足夠努力和發(fā)展順利的渠道商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廠家,自身成立起研發(fā)部,開發(fā)產品,或以OEM的方式投產,甚至有作為代理而將廠商收購的現象,這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例子也有很多,所以,只要渠道商自身夠努力,一定會有出頭之路,如果一直沒有出頭,那一定是努力還不夠,市場也會將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