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絡安全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風險投資也在持續(xù)增長(在過去的5年內每年都增長了40%),2015年將達到迄今為止的最高,大概有35億美元之多。
但當我們將網絡安全投資放進所有投資組合來看時,卻發(fā)現(xiàn)這一數字則顯得投資人對于這一領域要冷靜得多,因為它還不到所有風險投資的7%。
考慮到不斷發(fā)生的黑客事件和媒體的關注度,網絡安全領域的投資是不是少了一點?今天就讓金牌顧問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網絡領域的現(xiàn)狀與未來預測。
一、保守投資人的觀點
1.網絡安全的三個退出價格區(qū)間
毋庸置疑的是,更多的投資人最關心的還是退出和回報。
網絡安全領域的獨角獸很少,退出傾向于落在三個價格區(qū)間:5000萬美元、2億美元和5億美元。和其他垂直領域相比,網絡安全的資本效率很高,但退出時間也要更長。
跨平臺的二次驗證安全公司Authy融了380萬美元,最后被Twilio收購;另一個二次驗證安全公司Toopher在融了不到300萬美元后,2015年4月被Salesforce收購;得到Accel投資的以色列數字安全公司Aorato被微軟以2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早先得到了不到1500萬美元的投資。
而更小規(guī)模的退出大多出現(xiàn)在3年內。
第3個退出段出現(xiàn)在高于5億美元的區(qū)間,OpenDNS在2015年以6.35億美元被思科收購。據知情人員透露,這項投資的平均報酬率(ARR)超過了6000萬美元,但算一算從開始到最后卻用了10年多的時間,又讓人覺得有些沮喪。
成立于2000年的安全供應商Lancope同樣在2015年被思科以4.35億美元收購,用了14年的時間來獲得退出。
而像FireEye(2014)或Palo Alto Networks(2012)這樣偶然的IPO或許會讓人激動,但它們只不過是例外而已。
2.它們不是獨角獸,更像是不死的小強
很多網絡安全創(chuàng)業(yè)公司不是獨角獸,而更像是蟑螂,它們很少會出現(xiàn)死亡。
遇到艱難的時刻,它們能調換到一個簡樸/顧問模式。就像蟑螂一樣,他們能熬過漫長的寒冬,而且安全公司的資本效率都很高,4000萬美元就能達到收支平衡是這個領域的典型規(guī)律,這也為他們提供了生存優(yōu)勢。
但是,“貪婪”的投資者們尋找的卻是“增長優(yōu)勢”。
3.它們增長的速度太慢了
網絡安全公司的增長速度很慢,F(xiàn)ireEye(市值65億美元)從創(chuàng)立到IPO花了超過10年的時間,Palo Alto Networks(市值116億美元)速度略快一些,也是7年。
所以,在增長速度和快速創(chuàng)造價值方面,網絡安全世界里沒有Uber。
最近幾年,我們看到很多風險投資人青睞的企業(yè)在不到3年時間,市值就能達到10億美元的獨角獸地位,所以,人們開始把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標準越訂越高,希望能再快更快地成長!如果網絡安全創(chuàng)業(yè)者不能以這樣的增速發(fā)展,投資人就不會對他們多瞟兩眼,同時,相應的投資就會停滯,至少不到投資組合的10%。
一個硅谷的頂級投資人(該基金最近一輪融到5億多美元的資金)曾公開表示,網絡安全很酷,但回報過于分散而且低于平均水平,低回報率和長退出周期的結合大大消退了投資人的熱情。
二、網絡安全的預算在增加,退出機制在改變
很多企業(yè)家的網絡安全預算依然陷于老一套的思維,這讓人感到疑惑。
就常識來看,安全支出應該占整個IT支出的近10%。從宏觀層面來說,麥肯錫的專家在他們一本關于網絡安全的書中表示,全球總的IT支出正接近2萬億美元。
但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我們看到的實際安全支出仍然不到1000億美元。
當然,這個支出也可以輕松突破,比如:它所需要的只是一次黑客攻擊,立竿見影!一些公司的預算就會上漲300%,而這已經被網絡安全專家證實過了。
Greylock Partners合伙人Asheem Chandna(他同時也是Palo Alto Networks、Skyhigh Networks和其他業(yè)界領先網絡安全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指出,企業(yè)界的安全預算在增加,這對網絡安全創(chuàng)業(yè)公司而言是件好事。
一些買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Battery Ventures(主導了對Cloudera和Mango DB投資)的Dharmesh Thakker表示,很多上一代的安全公司不能很快對技術變化做出反應,比如:Symantec和HP正在經歷著痛苦的結構性改革,他們內部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制造新產品的能力都大大受限,所以,這給了創(chuàng)業(yè)公司們很多機會。
Allegis Capital的創(chuàng)始人Bob Ackerman對網絡安全領域的投資已超過15年。他指出,對網絡安全創(chuàng)業(yè)者而言,再也沒有比現(xiàn)在更好的時機了。盡管基本面沒有改變,但退出機制可能已經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