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上市以來,Facebook已經提交了數千項專利申請。其中一項是使用前置攝像頭來分析用戶的表情,并檢測用戶在Feed中看到內容時感到無聊或驚訝。另一項是使用手機的麥克風來確定用戶在觀看哪個電視節(jié)目。其他讓人匪夷所思的系統(tǒng)還包括猜測你是否即將結婚,預測你的社會經濟地位,并跟蹤你的睡眠情況,等等。
通過對Facebook數百項專利申請的審查顯示,該公司已經在思考用技術跟蹤用戶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你身在何處,和誰在一起,是否處于戀愛期,你在討論哪個品牌或政治家......該公司甚至試圖通過一種方法來預測你的朋友何時會死掉!
Facebook一再表示,其專利申請不應被視為該公司未來的產品規(guī)劃方向?!斑@些專利中描述的大部分技術并未應用在我們的任何產品中,而且從永遠不會?!盕acebook副總裁兼副總顧問,及該公司的知識產權負責人AllenLo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
總而言之,盡管公眾對該公司的隱私政策批評聲不絕,并且其首席執(zhí)行官承諾該公司將會“做得更好”,Facebook的專利卻暴露其確實仍在收集用戶個人信息。
紐約大學法學教授JasonM.Schultz說道:“專利組合是一家公司思考其技術發(fā)展方向的藍圖。”
以下是Facebook的其中七項專利申請,揭示了該公司如何收集和利用你的個人信息。
預測你的死亡時間
只靠你在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上留下的信息,就能推測你的死亡時間?沒錯,在Facebook近日提交的一份專利申請中,描述了Facebook使用用戶的信用卡交易和位置信息,以及帖子和消息來預測可能發(fā)生的,如出生、死亡或畢業(yè)等重大生活事件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中的很多僅僅依靠智能手機的地理定位數據,就能夠了解更多關于用戶的習慣。
專利申請材料稱,通過這些“生活變化事件”,有助于廣告商將能夠更有效地及時地提供廣告。比如,如果搜集并分析得出用戶近期有訂婚或者結婚的意向,Facebook就會在用戶的使用界面上推送婚禮相關的廣告。這樣一來,廣告商就不會因為用戶沒有提前告知要結婚,而錯失一次賺錢的機會。
Facebook在專利中提出使用機器學習來“計算用戶經歷生活變化事件的可能性”,以及“經歷了生活變化事件的其他用戶的歷史數據”。
該算法可以查找諸如“點贊”按鈕,其他用戶在每個用戶簡檔上點擊了多少次,或者其他記錄的數據以形成“生活變化預測引擎”。
Facebook還表示,即使在用戶不在使用Facebook應用程序時,它也可以使用一系列地理位置數據點來確定用戶的“常用程序”,因為許多移動軟件都可以與Facebook同時在后臺運行。
讀取你的戀愛關系
其中一項專利申請討論了使用諸如你訪問其他用戶頁面的次數、個人資料圖片中的人數,以及你不同性別朋友的比例等信息,來預測你是否處于戀愛關系。
分類你的個性
另一項專利,是使用你的帖子和消息來推斷你的人格特質。它描述了你的外向程度、開放性或情緒穩(wěn)定性,然后利用這些特征選擇要展示的新聞報道或廣告。
識別你的相機
另一項專利是使用錯誤的像素或鏡頭劃痕分析照片,以創(chuàng)建一個獨特的相機“標簽”。該標簽可用于發(fā)現你知道的某人在你設備上傳了拍攝的照片,即使你之前并未與之連接?;蛘撸@項技術可以根據你使用同一臺相機的頻率猜測你和朋友之間的“親密關系”。
監(jiān)聽你周圍的環(huán)境
本專利申請?zhí)剿髁巳绾问褂檬謾C麥克風來識別你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以及廣告是否被靜音。它還探索了使用電視電源線創(chuàng)建的電氣干擾模式來猜測正在播放的節(jié)目。
跟蹤你的例行路程
另一個專利申請討論了如何跟蹤你的每周例行路線,并向其他與此路線不同的用戶發(fā)送通知。此外,它還描述了如何在深夜使用你的手機位置來確定你的居住地點。
推斷你的習慣
本專利提出一種通過測定你的手機位置與朋友手機位置的距離,推斷你最常與哪些人進行社交活動。它還會監(jiān)控你手機靜音的時間,以推斷你的睡眠時間。
犧牲用戶隱私帶來的暴利
在某些情況下,公司可以出于防御申請專利,即使他們無意使用它,也可以讓競爭對手無法獲得某種新技術。雖然Facebook的某些專利可能屬于這種情況,但很多專利都是其用來收集、分析和使用個人信息,并將其打包賣給給廣告商的新方法——這對該公司的商業(yè)模式至關重要。2018年第一季度,Facebook的收入中有近99%來自廣告。
“只要Facebook不停止收集個人信息,我們就應該警惕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比定制廣告更危險的目的,包括操縱選舉活動或用戶的情緒,”斯坦福大學法學院互聯網和社會中心消費者隱私總監(jiān)JenniferKing如此說道,“這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p>
除了Facebook,其他技術公司也提交了令人不安的專利申請,包括亞馬遜用來跟蹤倉庫員工的腕帶以及配備了攝像頭和麥克風的Google泰迪熊。
雖然,Facebook每月活躍用戶數量超過20億,大多數人都在這個平臺上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但其仍正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收集我們的個人信息。弗吉尼亞大學媒體研究教授SivaVaidhyanathan表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改變。“我沒有看到任何跡象表明Facebook在改變其一貫做法,它還在監(jiān)視、記錄、利用我們所做的一切,”他說道。
結尾
今年三月,Facebook被爆出大量泄露用戶數據隱私,大約有8,700萬用戶的數據在當事人完全未知的情況下被竊取。
之后,扎克伯格就一直疲于應對各種公開聽證會,并不斷在聽證會上作出承諾將會“做得更好”。
“這是一種違背信任的行為,我很抱歉我們當時沒有做更多的事情來阻止。”
扎克伯格在紐約時報和其他出版物上刊登的整版廣告中寫道。Facebook也做出了回應,推出了一系列工具,使用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網站收集哪些數據。
從本文介紹的這幾項專利看來,Facebook確實是做得越來越“好”了,而且越來越難以讓用戶發(fā)現。不僅是Facebook,不少技術大廠在被曝出利用用戶隱私達到某些商業(yè)目的后,都對外公開承諾“永不再犯”,如今這樣的“承諾”大家都已經聽得耳朵起繭了,用戶的信任不斷被消費,而隱私的底線卻仍然在不斷地被侵犯,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所謂的“承諾”還會有人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