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說要有網(wǎng),要有物聯(lián)網(wǎng),要萬物互聯(lián),讓附在各種物體上的傳感器都能把數(shù)據(jù)傳輸?shù)骄W(wǎng)絡上。但神也遇上了技術問題:現(xiàn)在WiFi、藍牙、ZigBee等主流的無線聯(lián)網(wǎng)方式,它們的功耗都太高了。使用這些技術的設備,還是得有電池供電才能跑,要用在真正的物聯(lián)網(wǎng)設備中,其體型、成本和維護上都有壓力。
收/發(fā)端不對稱的功耗需求
而所謂的無線電通訊,需要雙邊具備信息發(fā)出和接受能力,即必定包含發(fā)射和接受兩個部分。接受部分的芯片得益于半導體工藝制程的進步,它們的功耗已經(jīng)可以降得很低了。
但發(fā)射部分卻一直居高不下,因為發(fā)射信號需要的能量就是那么多(信號太弱,別人就收不到了)——正常的wifi路由發(fā)出射頻的功耗在0.1W左右。而手機發(fā)WiFi時,為了電池和發(fā)熱的考量,會控制在25mW左右(終于知道為什么手機熱點信號那么弱,而且還會讓手機還那么熱的原因了吧)。
因禍得福,“無源”射頻芯片
信號發(fā)射端的功耗居高不下,這個“禍”反過來想其實也是個可以好好利用的條件:我們平時的wifi、藍牙甚至可見光都是頻率不同的無線電波,有規(guī)律的無線電信號可以傳輸信息,讓它它們本身也是能量,被吸收之后也是能轉化為電能的(就像太陽能板曬太陽)。
這也為下面會說到的被動傳輸技術(“無源”供電)立下了物理基礎——只要信號發(fā)射芯片能耗足夠低,從信號無線電上吸收的能量,就有可以讓芯片即便沒有電池也能再發(fā)一個信號出去。
事實上我們早就有類似的技術了——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背向散射通訊),不嚴謹?shù)卣f就是被動通訊技術,當中的RFID射頻技術早就被融入到公交卡、飯卡之中。
而最近Apple Pay、三星智付等功能用的NFC就是跑在13.56MHz,傳輸距離小于10cm的版本RFID射頻技術,只要發(fā)射器提供的信號強度夠,沒有自帶電源的芯片也能發(fā)出信號進行通訊。
太陽能手電筒的“囧境”
《國產(chǎn)凌凌漆》中,太陽能手電筒劇照
被動射頻設備雖然功耗低,但它們發(fā)出來的信號,其傳輸距離、速度和頻段,都很馬洛斯需求中最底層的WiFi相去甚遠。此外,它們只能吸收特定頻段的無線電,空氣中大量的可見光(對應的是太陽能板)、廣電電視信號、無線電信號和WiFi信號就被“浪費”了。
之前也有研究,嘗試讓被動通訊設備吸收廣電電視和WiFi信號以供電,但成績比較憂傷,傳輸速度只有1Kbps(折合0.125KB/s,額,和斷網(wǎng)了沒什么分別…),傳輸距離還好,還能有0.6米左右,然而貌似并沒有什么卵用。
另外,當年純粹是把WiFi信號轉化為電力,然后又用了另外一種不同頻率的無線信號發(fā)射出去(環(huán)境中的WiFi變成了另外一種頻率的無線電……),而且手機等常用設備還沒辦法接收。情形頗有“太陽能手電筒”的意味,吸收了強烈溫暖的陽光,但轉化出來的只是手電筒的光。
突破要來了?
上圖最下面名為 WiLab_0000 的就是被動式Wi-Fi的信號
2月24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宣布,他們的被動式Wi-Fi(Passive Wi-Fi)系統(tǒng)功耗已經(jīng)降低至傳統(tǒng)WiFi的萬分之一,而且這次它們吸收無線電能量后,發(fā)出來的,還是血統(tǒng)純正的WiFi信號!!!!!!
被動式Wi-Fi設備的真容
該系統(tǒng)可以發(fā)出802.11b標準的WiFi信號,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可以直接識別,其極限速度高達11Mbps(1375KB/S),傳輸距離達到30米。在1Mbps速率下的耗電為14.5μW、11Mbps下為59.2μW(0.0000592瓦)。
這功耗太逆天,只有傳統(tǒng)WiFi的萬分之一,甚至比藍牙和ZigBee(智能家居中最被看好的低功耗傳輸技術)還要省電上千倍,工程師和機佬們簡直感動跪了。
他們通過一家名為Jeeva Wireless的公司嘗試讓這項技術商用,產(chǎn)品預計將在2到3年內(nèi)面市。另外,華盛頓大學在上一年在搞用WiFi信號給手機充電技術的技術。雖然和太陽能用的可見光都是無線電波,而且不如太陽能板的技術成熟,但起碼沒光線也能用……
不過以前也聽到過通過環(huán)境中的信號轉化為電能,然后推動藍牙芯片工作的設備,但最后空歡喜一場,失敗了。所以得等真機跑出實驗室之后才能真正的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