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田博士認為,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針對司機疲勞駕駛的方案都是通過實時采集司機的面部特診,尤其是眼睛部位的狀態(tài)圖像持續(xù)比對檢測,從而判斷司機是否處于疲勞狀態(tài),而這個過程中,人臉識別是關鍵。但是目前基于可見光的人臉識別技術都是會受到光照影響,特別是完全在室外行走的汽車,其環(huán)境千變萬化,可見光人臉識別技術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光照對識別效果的影響。
近紅外波是減弱環(huán)境光影響的首選
為了減弱環(huán)境光對成像的影響,主動光源的強度需要高于環(huán)境光,但是強光會對人眼產生干擾,降低用戶舒適度,因此,主動光源最好位于不可見波段,如:紅外、紫外等。長期照射紫外容易對人的皮膚和眼睛造成永久性傷害,中遠紅外波段成像會損失物體表面的大多數(shù)信息,一般不用于物體成像,因此近紅外波段成為最好的選擇,如:850nm。
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臉識別中的光照影響,其能為人臉識別提供不受環(huán)境光影響的、高質量的人臉圖像。主動近紅外人臉成像設備一般包括如下幾個單元:1). 在相應波段強度高于環(huán)境光的主動近紅外光源,主動光源與攝像頭置于同一位置;2). 能夠接收近紅外光的攝像頭;3). 窄帶濾光片,置于攝像頭鏡頭外,允許近紅外光通過的同時過濾環(huán)境光。由于主動光源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衰減,因此人與光源(攝像頭)之間的距離一般為50-100厘米。
一旦解決光照的影響,基于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的汽車防瞌睡系統(tǒng)可同時提供駕駛員身份認證、疲勞駕駛檢測、超時駕駛檢測以及駕駛員更換檢測等功能,通過實時的人臉、人眼檢測,發(fā)現(xiàn)異常報警來時刻提醒司機注意安全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