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室安裝攝像頭的新聞,斷斷續(xù)續(xù)已經(jīng)持續(xù)十多年了,算不上新聞。新華社2003年就曾報道,江西農業(yè)大學在教室里安裝了攝像頭,兩名學生上課睡覺被后臺的教管人員發(fā)現(xiàn),為此任課教師被通報批評。
當時該校的教務處長在接受采訪時認為:“用攝像頭監(jiān)控教學質量、課堂秩序,把原來巡視、聽課等現(xiàn)場的、人為的、一次性的監(jiān)控變?yōu)檫h程的、機器的和長期性的監(jiān)控,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
但一些教師顯然不接受這種監(jiān)控方式。理學院的王老師表示,每一個老師授課都是自成風格,用攝像頭監(jiān)視老師們的一言一行,心里難以接受。人文學院的肖老師則說:“裝了攝像頭后,上課總覺得有人躲在暗處監(jiān)視自己,很是別扭,搞得心神不寧,反而影響了教學質量。”有的老師還認為,裝攝像頭是學校對老師不信任的一種表現(xiàn)。
教室安裝攝像頭后,教學質量是否提高了呢?
嚴控之下,2003年-2009年,上述江西農業(yè)大學在上海交通大學武書連教授研究發(fā)布的大學排行榜上,在江西省內的排名一直在第四和第五之間徘徊,并未產(chǎn)生質的飛躍。
任何人都可以質疑武書連教授的研究,但是在沒有更好的第三方評估排名替代它之前,武教授的排名至少是目前最權威的排名之一,也是指導一些學生及其家長填報高考志愿的指南之一。
2009年7月28日,《中國教育報》以“監(jiān)控攝像頭該不該進教室”為題,刊發(fā)專題討論,贊成和反對意見都得以充分呈現(xiàn),但是誰也無法說服誰,雙方都沒有足夠理由反駁對方提出的問題。
贊成一方提出教室屬于公共場所,不存在安裝攝像頭會侵犯教師和學生隱私問題,且有助于學校管理。而反對方則認為,攝像頭在公共場所的使用,能為打擊犯罪提供證據(jù),起到威懾和阻嚇的作用,但不能夠做到預防犯罪,達不到教育的功效。攝像頭監(jiān)控下,管理是一種強壓式管理,只能有拘謹?shù)慕虒W、壓抑的生活。
2012年暑假,中國藥科大學的教室也安裝了攝像頭,學生們感到“很驚恐”,稱“肯定不自在啊,就像有一雙眼睛盯著自己。”
在此起彼伏的爭議聲中,很多高校教室里的攝像頭相繼安裝。撇開令人生疑,且無整體量化標準可資對比的“提高教學質量”目的不談,每所高校為這套系統(tǒng)的設置與維護投入倒是不少。
以進入“211工程”的貴州大學為例,該校全日制本科和碩士在校生超過5萬人,高峰時期,至少有超過2萬人在同時上課,不惟攝像頭和即時觀察上課狀況的人要足夠多,維護力量要足夠大,而且由此形成2萬小時的教學錄像如何組織人馬及時評判、分析、反饋,只有天知道。
貴州是經(jīng)濟比較欠發(fā)達的省份,但舍得在教育上進行大投入。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占地區(qū)GDP比例在上一年度6.79%的基礎上,再次增長為7.73%,遠遠超過當年全國第一次達到的4%水準,這種投入決心令人感佩。但一分一厘皆是民脂民膏,相對充裕的高等教育經(jīng)費更應用在刀刃上。
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終結問題是回答“錢學森之問”,靡費甚巨安裝攝像頭顯然與回答這個問題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