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不能僅僅感知、傳輸信息,必須對感知傳輸的信息進行認證,阻止惡意信息的感知傳輸,保障信息感知傳輸的真實,保護信息源及信息使用的權益,保障物聯網的誠信、有序。
互聯網只傳輸信息,不認證信息,在信息傳輸的同時,也成為病毒、黑客等惡意信息作案的工具。從這個方面講,互聯網技術是不夠完善的。這一問題,目前仍未能從技術上解決,而是在謀求技術之外的政府和立法方式解決。假如物聯網不能保障信息安全,結果將不堪設想:如果說物聯網市場規(guī)模是互聯網的30倍的話,那么,其信息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大于互聯網負面影響的30倍。技術創(chuàng)新是智慧的產物,保障物聯網的信息安全更需要智慧,需要用技術創(chuàng)新保障物聯網的信息安全。 物聯網不能僅僅感知、傳輸信息,必須對感知傳輸的信息進行認證,阻止惡意信息的感知傳輸,保障信息感知傳輸的真實,保護信息源及信息使用的權益,保障物聯網的誠信、有序。
物聯網的信息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由于物聯網在很多場合都需要無線傳輸,這種暴露在公開場所之中的信號很容易被竊取,也更容易被干擾,這將直接影響到物聯網體系的安全。
1)傳感網絡是一個存在嚴重不確定性因素的環(huán)境。
廣泛存在的傳感智能節(jié)點本質上就是監(jiān)測和控制網絡上的各種設備,它們監(jiān)測網絡的不同內容、提供各種不同格式的事件數據來表征網絡系統(tǒng)當前的狀態(tài)。然而,這些傳感智能節(jié)點又是一個外來入侵的最佳場所。從這個角度而言,物聯網感知層的數據非常復雜,數據間存在著頻繁的沖突與合作,具有很強的冗余性和互補性,且是海量數據。它具有很強的實時性特征,同時又是多源異構型數據。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的TCP/IP網絡技術而言,所有的網絡監(jiān)控措施、防御技術不網絡安全和其他相關學科領域面前都將是一個新的課題、新的挑戰(zhàn)。
2)被感知的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平臺進行傳輸時,信息的安全性相當脆弱。
其次,當物聯網感知層主要采用RFID技術時,嵌入了RFID芯片的物品不僅能方便地被物品主人所感知,同時其他人也能進行感知。如何在感知、傳輸、應用過程中提供一套強大的安全體系作保障,是一個難題。
3)同樣,在物聯網的傳輸層和應用層也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隱患,亟待出現相對應的、高效的安全防范策略和技術。、
只是在這兩層可以借鑒TCP/IP網絡已有技術的地方比較多一些,與傳統(tǒng)的網絡對抗相互交叉。 綜上所述,物聯網除了面對傳統(tǒng)TCP/IP網絡、無線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等傳統(tǒng)網絡安全問題之外,還存在著大量自身的特殊安全問題,并且這些特殊性大多來自感知層。
物聯網行業(yè)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
1)安全隱私
如射頻識別技術被用于物聯網系統(tǒng)時,RFID標簽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用品的擁有者不一定能覺察,從而導致用品的擁有者不受控制地被掃描、定位和追蹤,這不僅涉及到技術問題,而且還將涉及到法律問題。
2)智能感知節(jié)點的自身安全問題
即物聯網機器/感知節(jié)點的本地安全問題。由于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取代人來完成一些復雜、危險和機械的工作,所以物聯網機器/感知節(jié)點多數部署在無人監(jiān)控的場景中。那么攻擊者就可以輕易地接觸到這些設備,從而對它們造成破壞,甚至通過本地操作更換機器的軟硬件。另外,感知節(jié)點通常情況下功能單一、能量有限,使得它們無法擁有復雜的安全保護能力,而感知層的網絡節(jié)點多種多樣,所采集的數據、傳輸的信息和消息也沒有特定的標準,所以無法提供統(tǒng)一的安全保護體系。
3)假冒攻擊
由于智能傳感終端、RFID電子標簽相對于傳統(tǒng)TCP/IP網絡而言是“裸露”在攻擊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傳輸平臺是在一定范圍內“暴露”在空中的,“竄擾”在傳感網絡領域顯得非常頻繁、并且容易。所以,傳感器網絡中的假冒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