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的暴雨,讓北京遭遇了重創(chuàng)。城區(qū)幾乎陷入了癱瘓,很多人被大雨和無法行駛的路況滯留到后半夜才得以回家。通過手機和微博等傳播工具,城區(qū)中的人大多有機會了解周邊的情況,甚至可以通過微博求得一定的幫助。而在微博平臺上,很多市民自發(fā)的組織起來傳播信息甚至組成團隊參與疏導滯留人員。這讓人感嘆公民意識的閃耀之外,也感慨信息技術進步和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對社會的重大意義。
但是,在北京房山等遠郊區(qū)縣,更嚴重的暴雨和相對于城區(qū)的“信息孤島”效應,帶來了更嚴重的損失。在慘痛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背后,有大自然的令人畏懼的力量,當然也有對預警和處置中令人扼腕甚至是惱怒的失誤。
在過去10年中,北京遭遇××年一遇的自然災害已經有很多次,在我的記憶中,造成城市局部癱瘓的降雪和降雨就至少有5次以上,郊區(qū)出現(xiàn)險情也不是沒有先例。甚至,在去年的夏天,北京一些路段被大雨形成池塘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那么為什么今年會出現(xiàn)比之前更大的損失而沒有能夠避免?
這場災難之后必然需要追問責任和尋求改善,但是在批評下水管道不給力的時候,人們容易忽視一個視角,那就是基礎設施無論如何都是有極限的。人們需要意識到城市中那些“看不見的鋼筋”的作用——那就是如何通過對科技的運用,突破人和設施的局限,讓城市更加智能,進而變得更加堅強。
比如,雖然之前氣象部門有暴雨警報,但是這個警報如何能夠確保讓市民可以通過手機,網(wǎng)站,電視與廣播等全部通道及時看到,如何在情況惡化時及時追加警報和指導?這里面不僅僅是個意識和責任心問題,還有城市各職能部門如何打破信息孤島,甚至如何與擁有強大溝通能力和社會資源的企業(yè)之間協(xié)作互通、并建立完善的應急機制來保證的問題。
再比如,在去年積水嚴重的路段,如果短期無法根治積水問題,是否可以建立傳感器和自動斷路機制。而避免車輛被困和原本不該發(fā)生的人員傷亡?而在政府力量捉襟見肘的時候,如何迅速組織和發(fā)動企業(yè)和社會力量更有效率的投入進來?這些都需要技術、預案、通暢的信息,以及卓越的遠見。
而更重要的,是整個城市對于自身危險的感知能力應該得到提升,以便能更早也更主動地去化解危險。比如,巴西里約熱內盧幾年前發(fā)生嚴重山體滑坡后,就在66個貧民區(qū)安裝了警報器,以無線方式連接到市政運營中心。在真正發(fā)生山洪的情況下,運營中心可以決定何時發(fā)布何種警報。這種決定由城市運營中心的系統(tǒng)進行,它通過超級計算機、系統(tǒng)模型、算法運算預測一平方公里給定范圍內的降雨量——計算結果比標準氣象系統(tǒng)準確得多。當系統(tǒng)預測出強降雨時,運營中心自動向不同部門發(fā)送相應預警信息,便于各部門應對準備,也給市民贏得預警時間。
畢竟,一個能保護她的人民的城市,才是真正偉大的城市。這些平時很難被公眾知曉的體系,雖然無法帶來雄偉建筑和光鮮街道給人的感嘆,但它們是公眾看不到的“鋼筋”,用并不高的成本,卻可以換來一個城市在災難襲來時候更有力的臂膀。
對于個體來講,日益被科技和互聯(lián)網(wǎng)武裝起來正在讓我們更智慧也更有力量。而一個城市也應該如此。只有更科技更智慧的城市,才可以變得更加堅強。